凯丰资本
看电视综编
在传统媒体陷入转型发展焦虑、各账号纷纷探寻触达年轻群体时,河南广播电视台旗下@大象新闻在B站平台掀起了一波粉丝增长的浪潮。
数据显示,5月22日至31日这短短10天内,@大象新闻的B站账号粉丝量净增101.4万,从原本的43.4万迅猛飙升至144.8万。截至6月9日,其B站粉丝总量已进一步攀升至168.0万,单日最高增粉量达22.2万,同期账号月增粉超150万。
然而,这一现象并非偶然。当Facebook、Twitter的新闻流量在2023年分别下降48%和27%时,TikTok、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正成为 Z 世代获取资讯的主阵地。
皮尤(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项调查发现30岁以下成年人中三分之一常通过TikTok浏览新闻,而@大象新闻的爆发式增长,恰是传统媒体在短视频浪潮中突破流量困局的典型样本,也揭开了一场关于主流媒体与Z世代内容生态重构的行业变革。
流量迁徙:传统媒体的短视频内容破局
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院将“平台转移”列为2024年行业关键趋势,其核心是用户资讯接收习惯从长图文、社交媒体向短视频迁移。
在B站这片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年轻人聚集地,@大象新闻凭借社会民生与热点内容,搭建起与B站用户沟通共鸣的渠道。5月期间,@大象新闻在B站的播放量环比增长162.3%凯丰资本,点赞量提升幅度508.2%,转发量提升221.9%,评论量也增长197.2%。
不仅如此,隶属于江苏广电的荔枝新闻也在2019年就开始尝试全员视频化转型,重点发力原创短视频。同年,重庆上游新闻宣布400名专业记者全部转为视频记者,“让以往由50人提供专业视频生产的视频团队,生产力得到极大充实。”2024年4月,浙江广电民生休闲频道发出通知,在全员全岗范围内开展短视频培训,45周岁及以下员工必须参加,45周岁以上自愿。
在受众流失、影响力下降的大背景下,传统新闻媒体不同程度的试水短视频转型,一方面是对流量富矿的开掘,同时也是挖掘自身潜力、拓展传播渠道的积极尝试。
当热点出现,@大象新闻的“续航”能力给网友留下了关键进展不缺席的印象。以引发广泛关注的“女明星天价耳环”事件为例,从事件引爆、立案调查到官方通报,相关的重要节点,它多准时“报到”,以及时跟进和解读,形成连贯叙事,还打包成“追更合集”,网友留言“都有合集,可以呀”。热点+合集的形式也见于成都女子家门口遇害、AGK传销骗局等热点。
更关键的是,在5月1日-6月8日,@大象新闻在B站传播量超百万内容中,观点评述类内容占比为26.5%;头部高流量内容(流量超50万)聚焦职场就业、女性安全、食品安全等民生议题,一系列发问与评论,悄然提升了@大象新闻在网友心中的媒体形象认同。这种专业度与年轻化表达的结合,让传统媒体在短视频平台实现“路转粉”。
内容中台:跨平台人设的破圈密码
从5月6日开始,在@大象新闻中出现了“主播说新闻”,这类内容增强了账号的人设感,也带来较好的传播效果。具体来看,5月6日-6月8日期间,@大象新闻在B站传播量超50万的内容中,“主播说”占比达86.5%。
同时,在其他短视频平台,“主播说新闻”的形式同样撬动用户关注,同一周期内,@大象新闻在抖音的“大象主播说”内容贡献账号44.8%的传播量;在微信视频号上,省级媒体账号(含机构、主播等1400多个账号)互动量TOP500内容中,@大象新闻进到头部的,60.8%为“大象主播说”。
@大象新闻的“主播说”不仅聚焦硬核社会议题,还关注大众生活。主播以“字正腔圆的严肃范儿”播报民生新闻,却在“女司机要 150 元水冲奶粉”“卡皮巴拉越狱” 等事件中融入市井温度,形成“反差萌”。这种“专业权威 + 生活烟火气”的混搭,既保留了传统媒体的可信度,又通过松弛感拉近与年轻用户的距离,正如网友调侃“主持人:我是专业的,我可以憋住不笑”凯丰资本,让严肃内容产生社交传播裂变。
传统媒体在探索全媒体发展路径时,为了增强整体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让同一新闻在不同渠道都能被受众看到,经常会选择将新闻事件无差别短视频化。即便有些新闻可能并不完全适合短视频形式,也会选择先进行尝试,力求在融合的道路上不落伍。
针对平台及用户特点,@大象新闻在B站上采用了一些不同于其它平台的差异化的做法。如在时长选择上,@大象新闻在B站倾向于发布更具完整性、分析性的内容,整体时长偏长。5月,@大象新闻在B站发布内容的平均时长为37秒,流量处于前5%的内容的时长更长,为47.4秒;整体来看,高流量内容聚焦社会议题及观点评析,如“烈士纪念设施遭人为破坏,纪念碑不见!通往的路被截断!村民反映问题有关部门无人理睬”收获134.9万传播量。在抖音上,@大象新闻则倾向发布短内容,“速食化”更受用户关注,它在抖音同期发布的内容平均时长29秒,而前5%的高流量内容时长更短,平均为23.9秒。
在标题呈现上,@大象新闻在B站体现出更多年轻态表达的尝试,如专科生谢欣宇考上北大研究生,B站发布标题为“中专→大专→本科→北大研究生!谢欣宇,太厉害了!”,突出逆袭历程感;在抖音则为“‘护理专科生’到‘北大研究生’,谢欣宇,太厉害了!”,突显事件核心要素,体现凝练性。
这种“因地制宜”的运营逻辑,避免了内容同质化,也让同一事件在不同平台形成互补传播,正如其在B站以“社会议题评论”巩固专业形象,在抖音以“短平快热点”扩大覆盖,对增强传播效率起到了作用。
融媒变局:短视频时代的叙事重构
短视频的媒介特性及算法推送的技术机制,形塑着短视频新闻的内容与形式风格。首先,“短音视频”的内容形式实现了听觉与视觉元素的创造性结合,因而具备短时间内博得用户关注的“眼球优势”。其次,“偏好算法内容推送”根据协同过滤和个体既有偏好等标准,为用户提供了定制化的内容分发,并以持续滑动的方式予以呈现。
但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短视频新闻产品的内容选择是关键。通过视频技术,展现新闻本身的真实性和高质量,提升超越文字表现的现场感,是新闻产品视频转化的重要意义。譬如2019年起,《新闻联播》推出《主播说联播》系列短视频,通过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突破了传统电视新闻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扩大了新闻的传播范围和受众群体,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能够关注到《新闻联播》的内容和观点,提升了主流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当然,短视频新闻有助于缓解新闻回避和新闻疲惫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很少关注传统新闻渠道的年轻一代受众来说更是如此。同时,由于电视新闻的落寞,本地化新闻陷入到低谷之中,而短视频新闻借助于算法推荐以及创作的低门槛,为本地新闻的产出和传播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整体而言,无论是24小时电视频道还是社交媒体,抑或是短视频,都只是新闻的呈现形式所发生的变化,其内核依然稳定,受众的信息需求也依然存在。传统媒体在短视频时代的突围,既需要拥抱技术变革,以中台运营实现跨平台差异化传播;更需要坚守内容内核,用专业深度回应用户对真实信息的渴求。
当“新闻视频化”成为全球媒介趋势,新闻行业的转型不是“要不要短视频”,而是“如何让短视频为新闻服务”。在流量焦虑与专业坚守之间,找到属于传统媒体的短视频叙事逻辑,或许才是这场行业变革的真正命题。
综合自:
36收视中国:10天涨粉百万,这个广电账号踩中B站年轻人哪条神经?(作者:熙熙啊)
新京报传媒研究:新闻必须做短视频吗?(作者:王可)
腾讯研究院:短视频新闻的兴起(作者:邓培山、王焕超)
编辑:姆明
淘配网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