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译制片,作为一个特殊时期的文化产物长富资本,成为了那个年代中国观众接触外部世界和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电影技术的引进,这一领域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块亮丽的篇章。
中国的电影译制始于长春电影制片厂(当时称为东北电影制片厂)。1948年9月,东北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了翻译片组,标志着我国电影译制事业的起步。1949年5月,随着影片《普通一兵》——一部讲述前苏联近卫军战士马索特洛夫英勇事迹的影片的译制完成,中国迎来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译制片,这也为我国电影译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普通一兵》的成功,不仅是影片本身的艺术价值得到了体现,更是对东北电影制片厂译制人员士气的巨大鼓舞。在1949年下半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接连完成了《俄国问题》和《伟大的转折》等两部苏联影片的译制工作,足见其强大的翻译和制作能力。至1950年,产量激增,达到了31部之多。
展开剩余84%然而,回顾东北电影制片厂的译制片,从今天的标准来看,质量普遍较低,尤其是在配音方面,常带有浓重的东北地方特色。大多数配音演员并非专业人士,翻译和配音工作中显得比较粗糙,语言直白且缺乏艺术性。尤其是演员们常常带着强烈的方言色彩,很多来自各文工团或电影制片厂的演员,如赵子岳等,他们的普通话发音也并不标准,这使得译制片的配音显得极为原始。今天听来,那些带有浓厚东北味的配音,或许显得有些滑稽,但却恰好与苏联红军战士的工农身份相契合,观众也因此感到一种亲切感。
与东北电影制片厂相比,上海译制片厂的翻译片组成立略晚一些,成立于1949年11月16日。初期成员只有陈叙一(组长)长富资本,杨范、陈涓(翻译),周彦、寇嘉弼(译制导演),以及邱岳峰、姚念贻、张同凝、陈松筠等演员,和一些技术人员。起初,陈叙一便率领团队赴东影学习制作翻译片的方法。1950年3月,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上海译制片厂完成了苏联影片《团的儿子》(即《小英雄》)的译制工作,并成功投产。
尽管设备简陋,条件艰苦,上影厂翻译片组依然制作出了一批质量上乘的经典作品,如《乡村女教师》、以及《列宁在1918》等影片,这些作品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并成为了上影厂的经典之作。至今,影片中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句台词仍然被大家广泛引用,成为了时代的象征。
邱岳峰是上译厂最早的配音演员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配音演员。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坎坷。年轻时,因战乱无法继续演出,邱岳峰一度信任朋友,加入了国民党军政工队,担任演员。然而在一次“查户口”事件中,邱岳峰因为心生畏惧,最终逃亡至上海。这一事件让他在1956年被贴上了“历史反革命”的标签,遭到政治迫害。
在邱岳峰等第一批译制片工作人员加入上影厂之后,1950年,苏秀、胡庆汉、杨文元等人也纷纷加入了翻译片组。此后,1951年,曾为解放军文工团团员的赵慎之进入了翻译片组,凭借在译制片《望乡》中的表现,她深深打动了无数观众。1952年,“上译厂当家花旦”李梓,以及为高仓健配音的毕克,先后加入了翻译片组。随着1953年于鼎的加入,上影厂的第一代配音演员群体逐渐成型。
从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末长富资本,是译制片事业的初创和发展期,配音演员的阵容逐步壮大。著名的配音演员如姚念贻、邱岳峰、张同凝、苏秀、杨文元等,都在这一时期投入了译制片的创作工作。这一时期的译制作品,虽然在艺术上并未达到顶峰,但却为后来的黄金年代奠定了基础。
1957年,上海电影制片公司成立后,翻译片组正式脱离上海电影制片厂独立运作。随着1960年代的到来,尤其是1965年后,虽然许多年轻配音演员如刘广宁、伍经纬等顺利进入上译厂,但这段时间也恰逢中苏关系恶化、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令上影厂的译制片产量和质量一度受到影响。翻译片组的演员们不仅要忍受艰苦的工作条件,还要时常被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
进入七十年代,上影厂的译制事业迎来了黄金二代的腾飞期。一大批年轻演员接过了老一代配音艺术家的接力棒,诸如程晓桦、丁建华、孙渝烽、乔榛等人,在翻译片组迅速崭露头角。然而,由于译制片行业整体进入了衰退期,许多年轻配音演员在这个特殊时期并未能充分享受创作的自由和机会。
与长影厂的译制相比,上译厂的译制作品更注重艺术性再创作,追求更高的配音艺术质量。例如,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上译厂的译制作品几乎都能在艺术层面做到原片的再创造,许多经典角色因配音演员的精彩演绎,而让观众将角色与配音演员的声音深深联系在一起,成为不可磨灭的记忆。
当时的上影厂,汇聚了大批顶尖的配音演员,他们通过精湛的配音技艺,赋予了角色独特的声音特色。像邱岳峰在《简爱》中的罗切斯特、毕克在《尼罗河惨案》中的波洛、李梓在《叶塞尼亚》中的叶塞尼亚等,都以令人难忘的配音,为角色注入了生命,深深打动了观众。
到了八十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电影市场的逐步发展,上影厂的译制片成就更上一层楼。即便是在那样的特殊政治背景下,上影厂依然坚持高水平的制作质量,尤其是在为政治需求服务的内参片方面,他们的作品无一不要求达到极高的艺术标准。
上影厂的配音演员们,凭借其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了几代观众心中永不磨灭的记忆。许多著名演员如苏秀、邱岳峰、尚华、李梓等,都在上影厂的译制片中展现了非凡的才华,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不可替代的声音巨星。
总的来说,上海译制厂通过其精湛的艺术水准,为中国电影的译制片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并通过一个又一个经典作品,将配音艺术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上影厂那段辉煌的年代里,配音艺术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种,更是赋予了电影生命和灵魂,成为了几代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
发布于:天津市淘配网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